李正敏为什么被誉为“秦腔正宗”?“敏腔”诀窍究竟是哪16个字?
这是一个男旦
当上个世纪30年代
经由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百代公司
为他灌制秦腔唱片发行全国始
20岁的他便迅速走红国内
并誉满大西北了
他是被一位叫周伯勋的电影演员
推荐给百代公司的
这位电影演员是陕西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很红火
不仅出演过
《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名片
而且还做过多部电影的制片人
连西安的第一个电影院阿房宫影院
也是在他的倡议下创建的
因为他的鼎力举荐
百代公司特邀李正敏去上海
灌制了八张唱片
那都是李正敏的拿手好戏
它们分别是
《赶坡》《探窑》《南天门》
《断桥》《血泪鸳鸯传》
《游园》《店遇》《二度梅》
《黛玉葬花》
在每张唱片的前边
都由周伯勋朗读了这样一句话
上海百代公司特邀
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演唱
由此“秦腔正宗”之美誉便不胫而走
何为“正宗”
已是秦腔界热议了大半个世纪的话题
其中不乏论争之声
但无论怎样争论
李正敏的影响力都有增无减
这便是“正宗”的生命效应
李正敏
1915年生于长安县狄寨原上的
一个贫寒人家庭
这里又叫白鹿原
上个世纪最后几年,著名作家陈忠实
“一尻子塌在这里”寒窗五载
完成了他的皇皇巨著《白鹿原》
遂使人文底子本来就十分厚重的白鹿原
更是声名远播,踏访者络绎不绝
李正敏11岁那年
因原上生活苦焦不堪
随父到西安城里觅食
一个11岁的孩子入梨园学戏
自然是相对稳定的谋生手段了
加之他勤于钻研、舍得吃苦
在人称“胎里红”的党甘亭教授下
技艺长进很快
不久,就以折子戏《审余宽》亮相舞台
谁知由于第一次见观众紧张得不能自持
竟然把戏“烂”在了舞台上
因此遭遇了教练对全体学生的
打通堂惩罚
所谓打通堂就是“连坐法”
一人犯事,全体遭殃
有此一顿深重鞭策
自是“小蹄蹄蹦得比鹿快”
经过一番“人后苦修”
再登台时就让人为之一振了
李正敏《二度梅》陈杏元
梨园行少年蹿红者不乏其人
但能安道守恒、层楼更上
可持续发展者却凤毛麟角
“早夭”者有因嗓子变化而“折翅”的
有因生活变故而“弃舟”的
更有因水满自溢、张狂疯癫
而穷途末路的
李正敏显然不属于这类角色
首先是老天给了他一副好嗓子
加之安贫乐道,谦虚好学
勤勉刻苦,便路途越走越宽
声名愈蹿愈红了
不到二十岁
他就身背数十部大小戏
走遍三秦、陇西地
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代名伶
时有报评曰
五六年来,夜无虚席,每出一新戏
更为轰动西安,蜚声秦陇
此虽比之梅氏(兰芳)亦无逊色
著名戏剧家封至模撰文说
盖李之长在唱,彼时正嗓音完整
精神饱满,兼善运用
每唱曲虽大段亦一气呵成
耳音为之一快
这种声名,加上百代的锦上添花
给李正敏注入了
虎入深山龙归大海般的生命激情
由此艺术创造力更加自由酣畅
角色拿捏愈发游刃有余
李正敏《五典坡》王宝钏
李正敏先后创造过
数十个舞台艺术形象
其中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有三部
一是《五典坡》中的王宝钏
二是《玉堂春》中的苏三
三是《白蛇传》中的白娘子
人称“李氏三部曲”
这里面尤为《五典坡》中
王宝钏的塑造最影响深远
《五典坡》是秦腔经典名剧
又名《王宝钏》
是一个忠贞不渝的传统爱情故事
王宝钏十八年守寒窑苦等一个“花儿”
到底因了什么
早期剧作上说
王宝钏从“花儿”头上看到了特殊光晕
这小子有皇帝命,将来必居万人之上
这在封建时代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
苦等缘由
即使在今天
如果哪一位真能预测到
谁谁谁将来可能成为大款或显贵
恐怕也是愿意在人前装出一副
苦等的样子来的
至于背过人会干些什么就不大好说了
后来有人改掉了薛平贵有皇帝命的情节
演绎成勤劳勇敢的民间好汉形象
观众反倒不能接受,说那假得很
那就还是让他保留着
“皇帝”的“身坯子”吧
反正王宝钏苦等一个人的信念
和不为眼前利诱所动的淡定精神
总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学习不能,效法不得
但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化石
总还是有研究探讨价值的
李正敏、梅兰芳、苏育民
李正敏就给大家演绎了这样一个王宝钏
在表演上,他把王宝钏由温顺、娇媚
到坚毅、果敢的反抗性格
塑造得惟妙惟肖、荡气回肠
尤其是在唱腔风格上
杂糅百家,博采众长
最终探索出独树一帜的
声腔体系“敏腔”艺术来
至今流传广泛,影响百家
被秦腔界誉为百年不遇的演唱神话
《五典坡》中最能代表“敏腔”
行腔特点的一段唱词是
老娘不必泪纷纷
听儿把话说原因
……
世人都想把官做
谁是牵马坠镫人
有人说,快一百年过去了
李正敏的这口绝唱
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他在唱“老娘不必泪纷纷”时
情中带悲,悲中有柔
含蓄朴实,情真意切
行腔抑扬顿挫,四声分明
击节有度,刚柔兼备
在唱到“单丢下苦命宝钏女”时
把“苦命、命苦”四字
用拉腔的方法“颠”开
着重突出两个同时出现的“苦”字
托音与丝弦交织在一起
哀苦有声,婉约动人
然后大口换气,稍作停顿
随即运足底气
让“宝钏女”三字喷薄而出
大有雷霆从天街滚过的收放奇效
顷刻间把王宝钏十八年的
幽怨、屈辱、诉求表露得淋漓尽致
这一段业内评价
在秦腔界可谓俯拾皆是
有人说,若整理出版
是能有几块秦砖的厚度的
李正敏、田德年、刘易平《二进宫》
之所以能称“秦腔正宗”
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李正敏先生与正俗社、正艺社相关
并且正艺社干脆就是自己创建的
他本人学名又叫正堂,艺名又叫正敏
誉为“秦腔正宗”
大概也与这处处皆“正”有关
当然,更有开宗立派之意
加之在同一时代的演唱中
李正敏匠心独具,技压群芳
尤其是在大多秦腔艺人
只注重比较单一的
“怒(挣)、吼、尖(高音)
放(粗放)”的演唱时期
他能吸纳京剧、晋剧、河北梆子
吕剧等兄弟剧种之长
使演唱风格进入峰回百转的凄迷状态
讲歌喉婉转,重高低错落
推崇中低音效率
追求丹田音共鸣
从而形成了道白、吐字、行腔
收音、归韵都有别于同行的
“敏腔”艺术
前排左起:李正敏、田德年、刘易平
有了“秦腔正宗”的封号
接着又有了“秦腔皇后”的美誉
当时的报纸说他
虽比之梅氏也毫无逊色
而谦虚的梅兰芳自是不能拿自己相比
听完戏后
又称他为“西北的程砚秋”
那种时下最爱论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由此当能管窥其全豹了
我觉得李正敏先生的深刻意义在于
对固有形态的戮力改革和
对剧种程式的坚强突破
秦腔自古响遏行云
而李正敏之“正宗”
却讲究余音袅袅、歌喉婉转
这是一种声音的革命
当然,李正敏是在精通秦腔音律、板式
甚至谙熟各种弦乐、打击乐
基础上的“清醒革命”
是一种生命在行进中的
悟道、蓄含与修正
因而,接受者众多
最终造就了一个秦腔改革者的成功范例
许多企图改革又谬之千里者
根本还是对秦腔缺乏
李正敏式的生命体悟与认知
被骂、被剿、被“公审”、被“判决”
也就在所难免了
一部秦腔史是一部发展史一部改革史
可到了今天
一提改革,便招徕诸多不谐和之音
有的甚至把秦腔改革者骂得
猪血四溅、狗血淋头
我想一是爱之太切,不容秋毫有犯
二是改革者自身
并未进入到秦腔生命本体之中
多呈隔靴搔痒状
如果再隔行通吃、时音泛滥
热爱者不扔几块“砖头”
也的确是难以解除心中的怨愤与郁闷
但无论怎样
秦腔的改革还是应该继续的
既然大家都承认艺无止境的铁律
那么就应该给秦腔的改革让出一条通道
这里也需要有一种民主的生态
应该有对所有改革者的理解与宽容
时间是最无情的裁判
在多重声音的咬合中
正宗自会更加正宗
斜枝自会式微衰落
任何在艺术上进行迎头痛击的办法
都是可爱而又荒谬的
看似强劲实则懦弱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真应该向李正敏时代的
那些胸怀宽广的秦腔观众表示敬意了
因为无论怎么讲
李正敏都是秦腔的最大改革者
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自身的艰苦求索
更得益于观众的悉心呵护与宽博接纳
程砚秋、李正敏、封至模、杨金凤等合影
可惜李正敏的艺术好运并不长
1936年,他脱离正俗社
自己组建正艺社后
由一个名演员变为领班长
一群人吃喝拉撒睡的担子
就沉甸甸地全压在了他一人肩上
有句俗语说“要怄气领班戏”
看来自古演艺队伍都是不好带的
一来流动性大、变数多
二来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来观众对人才的认定决定一切
四来人才自身文化浸润不足
较少理性约束
五来经费不宽裕
这是任何时代都难以彻底摆脱的
艺术困境
李正敏也因这个困境
加之上世纪40年代的战乱灾祸
自己又疾病缠身
最终自是搞得班社解栽树倒猢狲散了
新中国成立后
他被招到西北戏曲研究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
马健翎麾下
先后担任过该院秦腔团团长
演员训练班主任职务
这期间
流传过这么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说他有一次到蓝田下乡演出《五典坡》
正唱王宝钏的《赶坡》
头上缺少帕儿苫
身穿一领补丁衫
台下一老者突然直冲到台前
指着他的鼻子大喊
你不要唱了
你挖什么野菜,穿什么破衫
把你嘴里那颗金牙卖了
看能买多少粮食
还用得着挖野菜、穿补丁
原来李正敏嘴里是镶着一颗金牙的
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种富贵的象征
即使牙没坏
有钱人也是要用黄澄澄的金子
把人能看见的牙齿包起几粒来的
这跟前几年时兴手上戴一大金镏子
腰上挎一呼机和今天坐奔驰、宝马
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想李正敏先生做过班主,又是名演
这个“阔”自然是要摆、也能摆得起的
可守寒窑的王宝钏一张口
嘴里竟然露出一颗象征着
荣华富贵的金牙来
观众指斥也在情理之中
当时就有人站出来干预老头
维护“秦腔正宗”
李正敏立马制止了
他不仅不让冒犯老人
而且还在台上向老者深施一礼
然后继续演出
几天后他就把那颗金牙提前拨了
荆生彦(前排左一)与胞兄荆永福(前排左三)
长期与李正敏(前排左二)合作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琴师杨天基(后排左二)
李正敏先生从艺46年
但真正活跃在舞台上的时间仅20多年
后20年
一些用在了艺术管理和教学上
另一些便被耽搁了
他之所以在解放后慢慢淡出舞台
最重要的原因是
秦腔这时已有大量女演员介入
男扮女装的时代渐次结束
但作为一代名伶
他始终没有狭隘保守的陈腐观念
以能育天下可育之才为荣
门下招收了大量弟子
并悉心传授,诲人不倦
经过长期实践摸索
他总结出了“敏腔”的十六字诀窍
气沉丹田,头顶虚空
全凭腰转,两肩轻松
而这个诀窍与世界公认的
科学发声法是殊途同归的
他对学生的教授始终是一对一
手把手的口传心授
这种教学方法最易让学习者深得要领
迅速入辙
他的名弟子杨凤兰就是在这种
一字一句,一腔一调,一板一眼的
精雕细刻中成为“敏腔”高足
并红透大西北的
可惜杨氏罹患喉癌
已于上世纪末不在人间
好在“敏腔”桃李遍天下
许多人是在他去世后仍“死抱”唱片
自我“克隆”出来的
有的即使不照本宣科
也默化潜移于“敏腔”沃土上发芽生根
最终已然长成参天大树
杨凤兰电视艺术片《王宝钏》
1973年年底,李正敏先生离世
享年58岁
据熟知他的人讲
先生平素待人和蔼
说话从不高声,处事低调
爱穿一身藏青色中山服
黑圆口布鞋
走路很轻,留偏分头
迟早显得干干净净
他最爱吃的是红豆稀饭
油炸馍片和凉拌红萝卜丝
……
本文选自《说秦腔》,陈彦/著
图片提供/张力
李正敏:“敏派”艺术创始人,首次灌制唱片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李正敏先生,乳名世云,学名正堂,字艺华,以艺名“正敏”闻名于世。1915年3月1日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镇张李村。1973年12月12日病逝,终年五十八岁。他毕生献身于秦腔戏曲事业,执着追求,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敏派”艺术,为发展秦腔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广大群众誉为“秦腔正宗”。他的一生是献身艺术的一生,是服务人民的一生。
精益求精 独树一格
李正敏幼时家贫,仅读过一年私塾。1926年,十一岁时随父到西安谋生,入正俗社学艺。先后拜党甘亭(胎里红)、高登云等艺坛老前辈,专攻青衣。由于先生天资聪慧,又勤学苦练,再加上名师指导,进步很快,三个月就登台演出折子戏《审余宽》,一鸣惊人。在两位名师的严格指导下,他很快学会了《五曲坡》、《二度梅》、《白玉钿》、《玉堂春》和《白兔记》等本戏。两年后,成为正俗社主要演员之一,人称“台柱子”。
李正敏原来的嗓子并不好,为了弥补其缺陷,演好以悲剧形象为主的“青衣”行当,他精心琢磨,充分利用“中声区”音域,以半音为基点,多用“4”、“7”两音,多找低音,结合运用假声来唱“苦中乐”、“麻鞋底”等彩腔,发声行音,精益求精,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终于使演唱为广大群众所喜欢。
《五典坡》是李正敏演出剧目中最负盛名的一出戏。为了确切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深入钻研唱腔,尽力做到唱戏唱人唱心。这里以“单丢下苦命命苦宝钏女”一句为例,他先把“苦命命苦”四个字,颠开拉腔,重点强调了两个“苦”字,接着前胸微动,鼻子拉泣换气,随着音乐节奏,嘴唇颤抖,最后大换一口气,运足底气,喷出“宝钏女”三个字,全力加重“宝”字,“钏女”两个字则按字行腔。由于反复体会,千锤百炼,单是这一句,就把王宝钏守苦十八载的满腹委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从而活脱脱地刻画出这个相府千金忠于爱情、贫而有志的反抗精神和高尚情怀。一九三三年,陕西秦腔五大班汇集西安,竞相出牌表演擅长剧目,《民意报》借此机会举办了评选生、旦、净、丑各行当前四名的活动,结果李正敏以其对《五典坡》中王宝钏的杰出表演,被列为旦角榜首,名誉三秦。一九三五年,经秦腔大师封至模先生的组织推荐,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百代公司”特邀刚满二十岁的李正敏赴沪灌制了《赶坡》、《走雪》、《探窑》、《血泪鸳鸯传》、《店遇》、《游园》、《二度梅》、《黛玉葬花》、《断桥》等八张唱片,每张唱片前均冠以“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演唱”的美名,成为秦腔戏剧史上首次灌制唱片的表演艺术家,从此,他的名字传遍西北和全国。
李正敏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虚心好学,博采众长。他一贯主张演员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他除了虚心向师傅学习外,还经常观看杨金声、郭景堂、区艺华、苏哲民、苏育民等同代名角的演出,也经常与张正荣、韩正满、肖正慧、康正绪等人同台演出,共同探讨,切磋技艺。他是专演青衣正旦的,还经常认真研究花脸、小生、须生、丑角的唱腔,只要对自己有帮助,就虚心学习。他也经常琢磨京剧、晋剧、吕剧、评剧、豫剧和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的唱腔,以充实发展自己的演唱技巧。
在长达四十六年的舞台生涯中,李正敏先后表演了一百多出大小本戏、折子戏,成功塑造了《白玉钿》中的尚飞琼、《玉堂春》中的苏三、《二度梅》中的陈杏元、《白免记》中的李三娘、《五典坡》中的王宝钏等艺术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受到高度赞赏。他一生执着地追求艺术,苦学苦钻,逐渐形成了自己“悲中有愤、愤中藏刚、刚中见柔、柔中寓情、情中含巧、巧中出戏”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演唱技巧“虚实结合、巧妙运用、低处有音、高处有声、抑扬顿挫、四声分明、快而不赶、慢而不散”。他的唱腔一旦形成,百唱如一,从不走样,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把秦腔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他演唱的《五典坡》、《河湾洗衣》等唱腔,至今仍广为流传,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改革创新 勇于探索
李正敏不仅是一位戏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秦腔改革先行者。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秦腔中流行着“哪咿呀哈”等虚字行腔的演唱法,不但俗气,而且影响词意。李正敏坚持以字归韵,按字行腔,即字的韵母是什么,就以什么行腔,逐渐摆脱了“虚字垫腔”的唱法。既做到了字正腔圆,又使演唱朴实自然。他一贯重视音乐伴奏的作用。为了发挥戏曲艺术的整体功能,特别注意演员和文武场面的艺术合作。他对各种打击乐器十分熟悉,善于把各种板眼、结构、弦法、规格运用的熟练自如,使演唱者与伴奏者珠联璧合,在改革演奏技巧上做出了示范。他和名琴师荆生彦、名鼓师荆永福兄弟情同手足,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秦腔界传为佳话。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起,在不断探索传统剧表演艺术的同时,李正敏积极参加了现代戏《雷锋》等剧的唱腔设计工作。对于《红灯记》,他曾提出过一个立意很高的设想:“李玉和的唱腔应用须生和红生之间的唱法;李铁梅应用小旦和小生之间的唱法;李奶奶应用老旦和正旦之间的唱法。这样才能从唱腔角度准确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他和广大音乐工作者认真探讨,密切合作,使《红灯记》在音乐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
为人师表 培养新秀
李正敏非常重视培养人才。早在正俗社时期,他已是桃李满园。一九三五年,从上海灌片归来后,他立即招收四十余名学生,自任教练,传授技艺。这些人即后来的艺字辈演员,学成后与李正敏等正字辈演员同台演出,名声大振。一九三六年,正俗社改名为正艺社,李正敏被推举为社长,在他的辛勤耕耘下,该社名角辈出,为秦腔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新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更是把后半生的心血完全奉献给了艺术教育事业。著名演员陈尚华、肖若兰、马兰鱼、李应真、余巧云、张彩香、霍惠君、郝彩凤、马友仙、杨凤兰等,都经过他耳提面命,亲自指导。这些新秀的成长以及由这些同志主演,使秦腔声振全国的《游西湖》、《赵氏孤儿》等剧目的唱腔设计无一不浸透着李正敏的心血。著名演员杨凤兰演唱的《五典坡》选段,使人觉得李正敏余韵犹存。李正敏培养的一大批演员,后来都成为陕西省乃至西北秦腔表演艺术界的骨干力量。
李正敏教戏,用心专一,责任心极强。他为设计一种唱腔,常常彻夜不眠,有时连走路嘴里也小声哼唱着,直到满意为止。他经常现身说法,教育学生勤学苦练。为了给学生教好《探窑》中王宝钏进窑的动作,他曾把学生叫到家里,用床凳和竹竿搭了一个宽度不到一尺五的窑门,用自己的花格布床单做门帘,认真表演,又说又动作,累得满头大汗,逗得他爱人在一旁格格大笑,他却说:“这是打基础,千万不能马虎!”他重视实践,严格要求。排练《赶坡》时,他曾把学生带到菜地挖菜,手把手地矫正身段和姿势,直到满意为止。排另一出戏时,演员唱腔用气过不了关,他就指导演员在腰上顶一个把子,另一端顶在墙上,练习丹田运气,直至掌握学会。李正敏对学生在业务训练上要求十分严格,而对他们的生活却关怀备至,因而学员一经受业,终生难忘。
德艺双馨 戏坛之星
李正敏先生,生于灞桥,不忘故土。成名后全家定居西安,仍经常回家探望乡亲。一九五四年“五一”劳动节时,他回到张李村,应乡邻之邀,晚上在自家门前指导乡亲们排戏。他先给大家清唱了他的拿手唱段《王宝钏》,又为乡亲们表演了《黑叮本》等三出折子戏。接着又指导一些爱好秦腔的青年演唱《杀庙》等戏剧。从场面、唱腔到道白,一一详细而耐心的指点、范唱、顺音,多次反复,直忙到第二天黎明。像这样的许多动人情景至今仍留在乡亲们的记忆里。
一九五二年,李正敏应著名戏剧家马健翎的邀请,进入西北戏曲研究院(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是李正敏艺术生涯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新的生活焕发了他的艺术青春。在戏曲研究院,李正敏担任教练、导演、演员训练班主任、二团团长等职,同时还肩负着繁重的演出任务。一九五九年,他任陕西省秦腔演出团副团长,率领演职人员不辞辛苦,辗转京、沪、川、广等十三个省市区巡回演出,并到福建前线慰问,深受广大观众和解放军指战员的欢迎。
李正敏一生热爱秦腔艺术事业,十分执着地追求艺术。成名之后,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要被掌声喝彩迷住而自满起来。要真正明白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的道理。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一九五八年,当他已四十多岁的时候,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仍然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一年。即使在他身患疾病卧床不起时,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他一生为之献身的艺术事业,弥留之际,他拉着自己的学生杨凤兰的手,语不成声的说:“娃呀!我唯一丢心不下的就是《黛玉葬花》和《白玉楼》两回戏还没有教给你。”在场的人无不落下了热泪,大家从内心敬佩这位德高望众的表演艺术家。由于李正敏先生对秦腔艺术事业的卓越贡献,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敬。他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称为“西北的程砚秋”。他先后被选为陕西省人民代表,省、市政协委员,西安市文联委员,并参加了中国戏剧家协会,还担任了剧协陕西分会理事。一九五六年在“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演员一等奖和荣誉奖。一九五九年光荣地出席了陕西省群英会,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二零二零年是李正敏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为秦腔艺术贡献毕生精力,取得辉煌成就和杰出贡献的大师,目前,先生故乡人民正在风景秀丽的白鹿原畔修建“李正敏先生纪念馆”,开办戏剧艺术学校,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壮举,其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问答
秦腔男旦排名第一名?李正敏。从秦腔发展史上看,李正敏表演的男旦得到了国内戏曲界权威专家的普遍认可肯定。李正敏的敏腔唱腔艺术也很成熟,受到广大秦腔戏迷的一致称赞。秦腔其他...
秦腔的优秀演员有哪些?麻烦告诉我?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名净...
秦腔的两大派系?秦腔在悠久的历史中因地城衍生出了两大派系,即陕西派系,甘肃派系。陕西秦腔以前也叫乱弹,主要以较长的唱段为主,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慢慢地融入了唱念做打的各...
李发牢唱腔怎么学?李发牢的甚多,但是能到到他的李发劳和丁良生两个都是秦腔戏曲的比较有名人物。我是南方地区的,只有在小时候在电视上听过秦腔戏曲,所以不是很熟悉。感谢悟空...
秦腔名家排名?NO1.李十三(李芳桂)和他的十大本NO2.秦腔名师封至模NO3.“秦腔正宗”李正敏NO4.刘毓中:粉墨春秋七十年NO5.何振中的表演艺术NO6.杨公愚:秦腔圣火的...
戏曲中为什么有男旦一角?这是戏曲发展的必须还是其它原因?很高兴参与回答这一问题。中国戏曲舞台上的男性扮演女性角色,世称"男旦",源来已久,是伴随着戏曲发展史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历史上,...而...
肖炳简介的妻子是谁?肖炳妻子叫罗岚,今年85岁。1950年14岁时考入西北民众剧团(研究院前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老艺人配演了许多剧目,如为李正敏的《断桥》配演青儿,为田德年的《...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的名家荟萃?秦腔团名家辈出,群英荟萃。历代的表演艺术家李正敏、田德年、刘易平、闫更平、任哲中、闫振俗、杨金凤、李应真、马兰鱼、李继祖、胡正友、段林菊、贠宗翰、马...
这四个女孩子是什么组合!是日本还是韩国的啊! - xGjwZbiP 的...伊藤亚由美是日本国籍好不好!百科上都有说的,LS这还算复制的吗是韩国的组合,名字是sugar,其中有一个日本成员亚由美,在韩国综艺节目情书里经常出现...
哪位盆友,有谁知道在线等!朝阳区公司起名核名价格,公司起...[回答]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任哲中,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