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百科|一起来了解一下赣剧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赣剧表演艺术家陈俐
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解放后,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优秀传统剧目。赣剧的发展对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弋阳腔更名为赣剧。赣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京剧的“鼻祖”,其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形成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
赣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宋、元以后,南戏开始流传于我国东南诸省。赣东北地区的饶州、广信两府,曾归江浙行省管辖,明代洪武初年划入江西省。由于交通方便和贸易往来,南戏随之传入广信府的弋阳县。当时,在弋阳县落脚的南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戏文的。这种戏文,因为受到当地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江西特点的南戏,被人称为“弋阳腔”,与江浙地区的其他南戏声腔,并驾齐驱。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祝允明《猥谈》在对南戏声腔的评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阳腔,作为赣剧的主要声腔,弋阳腔是最为古老的。
2、
这种弋阳腔在形成以后,在剧目上除原有的《目连戏》以外,主要是以扮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征西传》、《水浒传》、《岳飞传》、《东游传》、《南游传》、《西游传》、《北游传》和《铁树传》(许真君故事)等十二种。和《目连戏》一样,每种都分作七天演完。这种连台本戏的出现,为弋阳腔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南戏其他声腔的发展。明代的弋阳腔还从南戏和传奇中移植了一些剧目,如《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三元记》、《鹦鹉记》、《白蛇记》、《十义记》、《洛阳桥记》、《清风亭》、《乌盆记》和《摇钱树》等。这批传奇戏的增加,使弋阳腔的演出内容更加丰富,进而又把弋阳腔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赣剧表演艺术家陈俐
赣剧流行的地区,在明代主要是唱弋阳腔。清初以后,保留在这里的弋阳腔,因为战争的破坏而受到严重的摧残,原来上演的连台本戏大都失传,流行地区只剩下玉山、弋阳、贵溪、万年和鄱阳等地。这时在民间流传的弋阳腔,被大多数人称之为“高腔”,其中活跃在弋阳、万年的高腔班,还留下十八本高腔戏,以维持它的正常演出活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使很多弋阳腔戏班,根本不能独立存在了。由于乱弹诸腔的兴起,在赣东北地区的戏班,有些便开始转唱高腔以外的其他声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使赣剧最终变成了个综合高、昆、乱三腔的剧种。
这种弋阳腔是继承南北曲的传统,并结合地方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其基本原因,就是用弋阳的方言土语来唱南戏的曲调,这才形成具有江西特点的新腔。这种新腔,在目连戏的阶段还带有浓厚的宗教音乐色彩。以后,通过连台本戏和传奇戏的演出,才使它摆脱了宗教音乐的影响,变成南戏中流传甚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声腔。
在音乐体制上,赣剧弋阳腔的唱腔由各种不同的曲牌组成,从如今保留的曲牌来看,主要是唱南曲,也有属于北曲的曲牌。根据音乐乐唱腔的特点,这种声腔又可分为[驻云飞]、[江儿水]、[香罗带]、[新水令]等类。长期以来,这种弋阳腔一直是干唱和带有人声帮腔的形式,由于是用假嗓子翻高八度的帮腔,故对本嗓帮腔的声调而言,便自称为“高腔”。赣剧从明代弋阳腔开始,到清代的乱弹诸腔以及昆腔的吸收,使它变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声腔的剧种。
3、表演形式
赣剧是江西省的赣语戏曲剧种之一,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明、清两代,以唱高腔为主,后来融合昆曲、乱弹腔诸腔于一体;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其中饶河班以景德镇、鄱阳、乐平为中心,保存了部分的高腔剧目,艺术风格也比较古朴、粗犷;信河班则是以贵溪、玉山为中心,没有高腔,它的乱弹唱腔则相比较而言较为婉转流利,旧时也统一称作“江西班”。1950年时,合并饶河、信河两个分支,正式更名为赣剧。
4、风格特点
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伴奏及行当与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基本一样。据清·李调元的《剧话》:"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由此可知,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弋阳腔又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配以锣鼓,气氛热烈,它的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
弋阳腔的曲牌,来源于两个方面:出自南戏的曲牌有[鹧鸪天]、[皂罗袍]、[泣颜回]、[驻云飞]、[香罗带]、[红衲袄]、[山坡羊]、[步步娇]等;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端正好]、[点绛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它们虽为套曲,但可随心入腔。
赣剧表演艺术家陈俐
弋阳腔的角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演出时仅辅以锣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员一人演唱,数人接腔,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一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对南北各地的四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
弋阳腔显著特色是"一唱众和",以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乐器配乐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
弋阳腔剧目分连台大戏和传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目连传》、《封神传》等,后者包括《青梅会》、《古城会》、《定天山》、《金貂记》、《珍珠记》、《卖水记》等。
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口白以中州韵为基础。行当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词]、[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昆曲]、[梆子]等。
5、主要剧目
赣剧剧目分弋阳、青阳、乱弹三类。弋阳腔剧目有所谓“十八本”之说,即《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金貂记》、《龙凤剑》、《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十义记》、《鹦鹉记》、《清凤亭》、《洛阳桥》、《三元记》、《白蛇记》、《摇钱树》和《乌盆记》,到1949年,只能上演四本正戏和部分单折;青阳腔剧目,多数出自明代传奇,保存较完整的大小剧目80余出,如《吐绒记》、《百花记》、《三跳涧》、《香球记》、《双杯记》、《五桂记》等;乱弹剧目有清道光年间38种,称为“老路戏”,其中有《三官堂》、《四国齐》、《禹门关》等二凡戏和《祭风台》、《花田错》、《芦花河》等西皮戏以及西皮二凡戏《二皇图》、《蓝田带》、《龙凤阁》等,另有二凡拨子戏《万里侯》、《打金冠》等,以后又不断从徽剧、婺剧、文南词中移植了一些剧目,大多只有提纲无准词,称为“水路戏”。解放后,赣剧整理改编的剧目有:弋阳腔《珍珠记》、《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西域行》、《还魂记》;青阳腔《双拜月》、《百花赠剑》、《西厢记》;弹腔《梁祝姻缘》、《借女冲喜》、《白蛇传》、《装疯骂殿》、《孟姜女》;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创作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员》、《奇袭边平》、《盗种》、《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
戏曲百科|传承中的赣剧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赣剧表演艺术家陈俐
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解放后,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优秀传统剧目。赣剧的发展对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起源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弋阳腔更名为赣剧。赣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京剧的“鼻祖”,其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形成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
赣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宋、元以后,南戏开始流传于我国东南诸省。赣东北地区的饶州、广信两府,曾归江浙行省管辖,明代洪武初年划入江西省。由于交通方便和贸易往来,南戏随之传入广信府的弋阳县。当时,在弋阳县落脚的南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戏文的。这种戏文,因为受到当地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江西特点的南戏,被人称为“弋阳腔”,与江浙地区的其他南戏声腔,并驾齐驱。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祝允明《猥谈》在对南戏声腔的评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阳腔,作为赣剧的主要声腔,弋阳腔是最为古老的。
2、弋阳腔的发展
这种弋阳腔在形成以后,在剧目上除原有的《目连戏》以外,主要是以扮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征西传》、《水浒传》、《岳飞传》、《东游传》、《南游传》、《西游传》、《北游传》和《铁树传》(许真君故事)等十二种。和《目连戏》一样,每种都分作七天演完。这种连台本戏的出现,为弋阳腔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南戏其他声腔的发展。明代的弋阳腔还从南戏和传奇中移植了一些剧目,如《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三元记》、《鹦鹉记》、《白蛇记》、《十义记》、《洛阳桥记》、《清风亭》、《乌盆记》和《摇钱树》等。这批传奇戏的增加,使弋阳腔的演出内容更加丰富,进而又把弋阳腔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赣剧表演艺术家陈俐
赣剧流行的地区,在明代主要是唱弋阳腔。清初以后,保留在这里的弋阳腔,因为战争的破坏而受到严重的摧残,原来上演的连台本戏大都失传,流行地区只剩下玉山、弋阳、贵溪、万年和鄱阳等地。这时在民间流传的弋阳腔,被大多数人称之为“高腔”,其中活跃在弋阳、万年的高腔班,还留下十八本高腔戏,以维持它的正常演出活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使很多弋阳腔戏班,根本不能独立存在了。由于乱弹诸腔的兴起,在赣东北地区的戏班,有些便开始转唱高腔以外的其他声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使赣剧最终变成了个综合高、昆、乱三腔的剧种。
这种弋阳腔是继承南北曲的传统,并结合地方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其基本原因,就是用弋阳的方言土语来唱南戏的曲调,这才形成具有江西特点的新腔。这种新腔,在目连戏的阶段还带有浓厚的宗教音乐色彩。以后,通过连台本戏和传奇戏的演出,才使它摆脱了宗教音乐的影响,变成南戏中流传甚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声腔。
在音乐体制上,赣剧弋阳腔的唱腔由各种不同的曲牌组成,从如今保留的曲牌来看,主要是唱南曲,也有属于北曲的曲牌。根据音乐乐唱腔的特点,这种声腔又可分为[驻云飞]、[江儿水]、[香罗带]、[新水令]等类。长期以来,这种弋阳腔一直是干唱和带有人声帮腔的形式,由于是用假嗓子翻高八度的帮腔,故对本嗓帮腔的声调而言,便自称为“高腔”。赣剧从明代弋阳腔开始,到清代的乱弹诸腔以及昆腔的吸收,使它变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声腔的剧种。
3、表演形式
赣剧是江西省的赣语戏曲剧种之一,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明、清两代,以唱高腔为主,后来融合昆曲、乱弹腔诸腔于一体;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其中饶河班以景德镇、鄱阳、乐平为中心,保存了部分的高腔剧目,艺术风格也比较古朴、粗犷;信河班则是以贵溪、玉山为中心,没有高腔,它的乱弹唱腔则相比较而言较为婉转流利,旧时也统一称作“江西班”。1950年时,合并饶河、信河两个分支,正式更名为赣剧。
4、风格特点
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伴奏及行当与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基本一样。据清·李调元的《剧话》:"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由此可知,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弋阳腔又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配以锣鼓,气氛热烈,它的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
弋阳腔的曲牌,来源于两个方面:出自南戏的曲牌有[鹧鸪天]、[皂罗袍]、[泣颜回]、[驻云飞]、[香罗带]、[红衲袄]、[山坡羊]、[步步娇]等;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端正好]、[点绛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它们虽为套曲,但可随心入腔。
赣剧表演艺术家陈俐
弋阳腔的角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演出时仅辅以锣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员一人演唱,数人接腔,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一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对南北各地的四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
弋阳腔显著特色是"一唱众和",以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乐器配乐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
弋阳腔剧目分连台大戏和传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目连传》、《封神传》等,后者包括《青梅会》、《古城会》、《定天山》、《金貂记》、《珍珠记》、《卖水记》等。
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口白以中州韵为基础。行当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词]、[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昆曲]、[梆子]等。
5、主要剧目
赣剧剧目分弋阳、青阳、乱弹三类。弋阳腔剧目有所谓“十八本”之说,即《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金貂记》、《龙凤剑》、《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十义记》、《鹦鹉记》、《清凤亭》、《洛阳桥》、《三元记》、《白蛇记》、《摇钱树》和《乌盆记》,到1949年,只能上演四本正戏和部分单折;青阳腔剧目,多数出自明代传奇,保存较完整的大小剧目80余出,如《吐绒记》、《百花记》、《三跳涧》、《香球记》、《双杯记》、《五桂记》等;乱弹剧目有清道光年间38种,称为“老路戏”,其中有《三官堂》、《四国齐》、《禹门关》等二凡戏和《祭风台》、《花田错》、《芦花河》等西皮戏以及西皮二凡戏《二皇图》、《蓝田带》、《龙凤阁》等,另有二凡拨子戏《万里侯》、《打金冠》等,以后又不断从徽剧、婺剧、文南词中移植了一些剧目,大多只有提纲无准词,称为“水路戏”。解放后,赣剧整理改编的剧目有:弋阳腔《珍珠记》、《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西域行》、《还魂记》;青阳腔《双拜月》、《百花赠剑》、《西厢记》;弹腔《梁祝姻缘》、《借女冲喜》、《白蛇传》、《装疯骂殿》、《孟姜女》;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创作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员》、《奇袭边平》、《盗种》、《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
相关问答
现在,还有人看 赣剧 吗?赣剧是我国闻名遐迩的古老地方剧种,具有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唱腔以高腔为主,弹腔为辅。高腔主要为弋阳腔和青阳腔。弋阳腔诞生于江西弋阳,是宋元南戏流播至江...
赣剧 十大必听名曲?赣剧整理改编的剧目有:弋阳腔《珍珠记》、《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西域行》、《还魂记》;青阳腔《双拜月》、《百花赠剑》、《西厢记》;弹...
赣剧 还是赣戏?是赣剧。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弋阳腔更名为赣剧。赣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京剧的“鼻祖”,其发...
赣剧 有哪些调?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词〕、〔秦腔〕、〔...
赣剧 最有名的戏曲?为你推荐赣剧《杨门女将》《打龙袍》《铡美案》。赣剧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赣剧最初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
江西余江县 赣剧 现在存在吗?存在。江西省余江县的赣剧现在仍然存在,每逢大型节假日或者举办重大活动时,余江县就会安排赣剧节目表演,这些传统文化是有政府文化部门保护的,不会轻易消失存...
赣剧 施国爱主演?赣剧《长亭别》已故鄱赣著名演员吴寅生饰演林冲,施国爱名伶饰演林娘子《长亭别》由王实甫创作于元代。《长亭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
赣剧 和采茶戏是一样的吗?不一样,赣剧属于戏剧的一种,采茶戏则属于民间的戏曲。不一样,赣剧属于戏剧的一种,采茶戏则属于民间的戏曲。
赣剧 玉堂春是什么剧情?剧情简介写官家子弟王景隆与名妓苏三誓偕白首,因金尽被逐,潦倒关王庙。苏三得悉,赴庙赠金,使王得回南京。后鸨儿将苏三卖给山西富商沈燕林为妾。沈妻皮氏与...
江西省 赣剧 院属于全额拨款吗?不是江西省赣剧院是江西省文化厅的直属事业单位,差额拨款,是组织创作、排练、演出赣剧、培养赣剧艺术新人、保护传承赣剧艺术的省级艺术表演专业团体,曾多次...